7月23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上来,踏踏实实地做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学习领会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应当把握住七个方面的要点:
一、讲话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前作这样一个重要讲话,其重大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统一思想的宣言书。当代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阶段,中国社会日益多样化,社会结构多样化,社会群体多样化。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位势,所想所思往往会大相径庭。社会思想活跃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思想过于混乱,变得五花八门之后,便不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可是没有共同的思想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行动,就不可能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总书记这次讲话的主要目的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一党的高级干部乃至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把大家的精神与意志集中到开好党的十八大,共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上来。
科学发展的动员令。中国社会这些年来的实践,无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或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反复证明了一点,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中国社会就能取得重大成就;如果离开了科学发展,背离了科学发展,就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所以总书记在这次专题班的讲话,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指导意义和指导作用。我们可以把这次讲话看成是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动员令。
治国理政的路线图。总书记这次讲话内容很丰富,涉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我们称之为“六大建设”。在这些方面,总书记都进行了深入细致而且清晰系统的阐述。这些阐述为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以后,带领中国社会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做出了详尽的战略部署。所以说,这次讲话是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社会治国理政的路线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
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系统、全面的阐述。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首先要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概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为一面旗帜、两项要求、三大成果、四个特色。
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树起来了,就知道该往哪里努力,社会向哪里发展。在当代中国,这面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开宗明义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一以贯之的。自从邓小平在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主题词。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引领下,我们取得了三大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这三大成果造就了今日中国的腾飞与崛起、人民福祉的增进与全面小康,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
以上三部分内容,从党的十七大以来已广为中国社会所认知,在这里我们重点讲讲“四个特色”。
——“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没有现成蓝本可以参照的,用毛主席的话讲是,“草鞋没样,边打边像”,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讲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这30多年来,或者再往前看,6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部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空洞的教条,也不是虚幻的乌托邦,目前中国社会活生生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实,我们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这点上来说,“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基础。
——“理论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依据
实践肯定要出道理,大实践要出大道理。社会主义发展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既然有了“中国道路”,当然就要有“中国道理”。所谓“中国道理”就是用“中国话”,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我们走的道路背后的理论依据,给大家讲清楚、讲明白,不是言必称外国人怎么想,动不动西方人怎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内涵,就是我们的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跟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紧密结合起来的。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又丰富发展,改革创新,这也是我们的“理论特色”。
——“民族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风格
尽管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自然的社会状态,具有普遍性,但是普遍的社会主义体现在不同的国家,会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体现在不同的民族国家,会有不同的民族风格。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行为模式,乃至于不同的思维理念等等,人口众多的民族与人数不多的民族,地域辽阔的民族与区域封闭的民族,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与新近融合产生的民族之间,其所思所想所为必然是不一样的,所有这一切都让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有了特有的内涵。当然,我们谈民族特色,绝对不是囿于狭隘的本土小圈子,老舍先生曾经说过,“越是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我们主张的民族特色里始终有一种更加包容的姿态,可以把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全都包含进来。
——“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表征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尚且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如此。150年前的社会主义跟今天的社会主义,肯定有不同的内容,甚至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形态。因为无论是科技进步也好,还是物质财富的增加也好,都会让社会主义形态呈现出新的特色来,这就叫时代特色。所以社会主义也需要与时俱进,社会主义也在与时俱进。不要瞧不起过去的社会主义,也不要故步自封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我们重视时代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积累中与时俱进,而不是在否定中另起炉灶。
三、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条件
在这次讲话中,总书记没有再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问题进行阐述,因为这些问题我们党在十七大上已经很完满地解决了。这次总书记讲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是贯彻落实的问题。总书记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和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这就是“一项任务、三个更加”。
总书记的这番讲话有着很明确的针对性。科学发展观虽然已经提出九年多了,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社会的发展还没有真正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在中国社会全方位生根。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好的理论,而且中央又重视,党员干部又学习,可是在实践中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呢?里面有一个客观的现实问题,就是我们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方面还有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中国社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还有一些措施政策需要进行调整和部署,中国社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些体制机制保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配套完善。
首先是更加坚定的决心。虽然从更长远的历史视野来看,从更宏大的全局意识来看,不科学发展迟早要吃苦头的,但是短时期内那些不科学的发展模式、发展行为还能给局部区域的个别群体带来收益。并且这些行为模式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用得惯也用得熟,还不用面对转型中可能的风险。所以,现在有相当的一部分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还是有点三心二意,不是那么坚决。而要打破已经形成的不科学利益格局,直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出现的阵痛,克服惰性、克服本领恐慌,学习科学发展的新本领,离开坚定的决心与坚强的意志是绝不可能的。
其次是更加有力的举措。由于我们还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与政治地位提到应有的层面,所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就算我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你也把我无可奈何的状况。更加有力的举措是什么呢?就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也不仅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还应该再往前走一步,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再次是更加完善的制度。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需要一系列的体制机制的配套。比如,领导干部的政绩考评体制机制。我们现在常说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不对,使得一些领导干部不坚持科学发展,其实背后是政绩考评体制机制不配套。我们现在的政绩考评机制还主要以经济效益为评价标准,这样的政绩导向,让很多干部认为不坚持科学发展也能不断进步。又比如,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有效拉动内需?原因是老百姓消费不增加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地方政府当然就没有积极性。如果我们能进行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安排,通过改变财税体制,让地方政府在坚持科学发展、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也能有财政收入,自然就会把发展的路径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四、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中国社会过去30多年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不能发展中国,就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就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说,改革开放是发展党和人民事业的强大动力,这是我们30多年来经验的总结和实践的证明。
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改革不可能完美,难免会有一些缺陷或者不足之处,这些不完美、缺陷和不足之处会让一些干部群众产生怀疑心理和否定心理。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阶层固化,还包括腐败现象等。尽管这些问题不是改革开放本身带来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间出现的,而且有很多现象跟改革开放中一些做法的不规范、不科学有着直接关联。在这样的情况下,确实就会有很多群众开始怀念过去的做法。
固然改革本身不可能完美,改革肯定会有缺陷、有弊病,但是今天的中国社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停滞和倒退没有出路。总书记这次重申改革开放,而且要把改革开放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始终,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就是要把怀疑改革开放、质疑改革开放乃至否定改革开放的心态和情绪真正扭转过来。
当然,强调这一点的时候,也一定再往前讲一步。尽管说改革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不可能一尘不染,但是我们一定要重视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真这样甚至讳疾忌医的话,就真会让群众对我们的改革失望。怎么办?要想真正坚持改革开放,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来说,恐怕要确立起科学的改革开放观。就像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有科学发展观,中国社会的深化改革也需要有科学的改革开放观。
科学的改革开放观就是要解决一些涉及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比如说,我们的改革为什么改革?我们是为改革而改革还是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回答当然应该是明确的。我们是为了人民改革。如果我们的改革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各个方面的发展,这样的改革又有什么意义?还比如,改革,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讲,叫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完善,不是推倒重来,不是否定掉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们的改革既要改掉过去的一些不好的做法、不好的行为和不好的模式,又要把我们已有的好东西、好原则、好目标保持住,要守住根本。什么叫改革的辩证法?我们既要看到必须改的东西,又要看到必须坚持和保留的东西。而且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来说,看到一些坚持和保留的东西比片面强调“改”更加有意义。
当我们把这样一种改革开放创新的精神贯穿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建设也将呈现出新特点、新要求:
在经济建设方面,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政治建设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形式;在文化建设方面,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在社会建设方面,以加强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五、生态文明是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文明发展新形态
虽然十七大报告里面已经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过论述,但是这次总书记浓墨重彩地论述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有着深远意蕴与指向的。
现在有一些同志把生态文明建设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合并起来讲,称之为“五位一体”。这种提法不够准确。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是服务于这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种重大的保障建设。所以我们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看成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两大保障。
总书记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的基本要求,又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种重大的保障建设。因而相比起四大建设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以总要求的身份“高居其上”,又是以重要保障的角色“贯穿其中”,而不是也不应该是以第五建设的身份“并列在旁”。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基于当今世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要求而作出的重要论述,是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什么叫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要求呢?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过分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掠夺自然来获得自身发展,这样的发展是完全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建设的始终,让我们所有的建设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发展就会呈现崭新、健康的形态。
还需注意的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具体的“生态建设”不是一回事,“生态建设”属于经济建设的范畴,是现代经济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与当今世界发展的三大发展要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如果我们的认识就仅仅止于此,就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含的极为丰富和重大的精神资源给白白浪费了。从更深层意义上来说,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对一种文明新形态的努力探索和自觉实践。这说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绝对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具体领域的发展,它还是一种新文明形态的发展。中国社会为世界不仅贡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还贡献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就是把中国传统灿烂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成果有机结合起来之后的一种新形态。
生态文明首先是对中国传统灿烂文明的创造性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明历来讲天人合一,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在中国文明演进过程中间,一直有一种很好的传统,就是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人在自然之间获得了自身发展需要的一些条件,又通过人自身发展,促进自然环境更加美好和更加良性,这种状况跟现代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方式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其次,生态文明又是在扬弃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工业文明,它把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呈现出来的是一条又好又快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以,我们还是把总书记所讲的这六大建设理解为“4+2”的格局更好一些,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这“两大保障性建设”,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六、“五大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书记这次讲话中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形势作了科学判断,对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并且指明了方向。
党的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核心保障。它保障什么呢?保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自身能否在未来更好地带领中国社会往前走,肩负起带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的问题。
总书记这次讲话里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我们谨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为例。随着十八大的召开,我们会越来越看清楚,新中国成立以前出生的党员干部基本上已经退出了第一线。有关材料显示,现在新入党的党员中间,35岁以下的青年占了接近40%。在这种党员结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实现一种新的转变,无论是执政方式还是党的建设也好,运行模式也好,都需要有变化。怎么变?这就是这次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要通过加强五大建设,即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把我们这个政党建设好,发扬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纯洁性,让我们这个政党能更加有能力,更加有资格,带领中国社会往前走。
七、学习讲话精神要真学、真懂、真用
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提出了很多新的表述,这些表述在新闻通稿里感受可能不太多,但是也有一些,比如特别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不过我们不要只盯住新名词、新概念而忽略了讲话的整体精神。我们学习讲话固然要去领会讲话中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把讲话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有些内容,看起来可能是我们过去经常提的、经常讲的,但是老观点重新强调,本身也反映了一种“新”,而且思想理论的稳定也是一个政党政治成熟的表现。
“新”并不意味着朝令夕改,一以贯之也是“新”,坚定不移同样是“新”。尤其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在六十余年中国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的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中国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制度体制,对这些内容进一步重申的本身,就反映了我们勇于从历史走向未来的进取心态,这同样也是一种“新”。在这方面,我们要像邓小平同志强调的那样,对于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连语言都不变”, “一个字都不能动”。
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学习理解领会并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可以用三句话、六个字来表述。
第一句话是“真学”。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习总书记这次的讲话精神,真正学进去,学明白,全面了解总书记讲了什么,新讲了什么,重申了什么,强调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在这方面,我们党员干部要下真功夫、实工夫去学。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学,我们才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得更好。
第二句话是“真懂”。我们党员干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我们的具体工作,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地理解总书记讲话的深刻内容。不能仅仅就文字谈文字,从理论到理论,大报告听完了听小报告,而要把文字、理论、报告与我们的发展实践,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总书记这样讲而不那样讲,为什么总书记要强调这些内容而不强调那些内容,为什么很多我们认为已经听过很多次的话,但是总书记还是要反复这样重点强调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问题、这些观点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太重要。这就叫真懂,这个懂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懂。
第三句话要落到“真用”。学理论不是为学而学,尤其对于我们普通党员干部来说,也不是为了通过学理论把自己打扮成理论家、知识分子,而是要把科学的理论变为行动指南,变成我们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科学指针。所以一定要把所学的内容体现到每一项具体工作实践发展中。